看了一下,上次寫 Mac 的使用心得已經是 2016 年年底,也就是七年半之前的事情了(MacBook Pro 2016 使用兩週後的心得)。其實這七年間我還是買了好幾台 Mac,只是沒有另外打心得而已。
先簡單回顧一下我這七年來買的 Mac 好了
- MacBook Pro 2016 ,如上心得文。
- MacBook Pro 2018。因為 2016 最高只有 16GB RAM,直到這一代才支援 32GB,所以買了。但是 CPU 降頻問題嚴重,我覺得很垃圾。後來還把散熱改造了(詳情參考「只花 200 元改造 Intel MacBook Pro 散熱,讓它再戰幾年!」)
- 二手 Mac Pro 2013,俗稱「垃圾桶」或「骨灰壇」,我大概在 2021 左右入手的,然後把配備加到最頂,在 M1 Ultra 出來之前撐著用,寫寫程式還不錯。
- Mac Studio M1 Ultra,只買了 64GB RAM 的版本,很滿意很喜歡
- Mac Studio M2 Ultra,因為用了 M1 Ultra 之後覺得很滿意,所以這次直上 192 GB RAM 的版本,GPU 沒用到所以沒升級。
而最近由於 MacBook Pro 2018 帶出門的次數有點多,讓我實在覺得他太熱而且太耗電了,在外面寫程式必須找像是咖啡廳這種有冷氣有插頭的地方,方便性來說比起 Apple Silicon 系列來說實在是差有點多,所以就決定來更換新的筆電。
因為很久沒寫使用心得文了,所以還是跟各位讀者說一下,我寫心得文主要就是自己使用體驗跟心得,以文字敘述居多,甚至整篇文章可能沒幾張圖。因為規格跟外觀圖片那些內容,我相信有其他網站介紹的很詳細很充分,大家想看圖片或數字規格可以在那邊看就行。個人主要工作是軟體工程師,頂多偶爾修修圖,因此會著重在 CPU、RAM 的部分比 GPU、SSD 多很多,如果您是輕度使用者,或者影音媒體相關使用者,下面文章還是可以參考看看,但您的使用需求可能會跟我不同就是了。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好?
由於我的主力機 Mac Studio M2 Ultra 很夠用,所以日常有 90% 以上的工作我都是只用 Mac Studio。因此,這次買 MacBook 的主要目標,是在想外出的時候能夠接手在家裡做到一半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我沒有選擇頂規的 M3 Max 128GB RAM 的 MacBook Pro,而是覺得出外工作夠用,不要讓我寫 code 太卡的機器就行。
現在,我有四個選擇:
- MacBook Pro 16 吋
- MacBook Pro 14 吋
- MacBook Air 15 吋
- MacBook Air 13 吋
選哪個好呢?其實 MacBook Pro 16 吋跟 MacBook Air 13 吋的受眾很明顯,一個講求最強移動效能,一個講求輕薄便攜。所以最讓人猶豫的是需求在中間的使用者:「該買 MacBook Pro 14 吋,還是 MacBook Air 15 吋好?」
我以前都是使用 MacBook Pro,但因為這幾年聽說 Apple Silicon 都很省電、很涼,一般開發來說很夠用... 所以姑且相信大家說的吧。我一開始選了 MacBook Air 15 吋,規格 M3 晶片配備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RAM 加滿到 24GB,SSD 就勉強用個 512GB。總價是 NTD $60,900。
MacBook Air 使用心得
Apple 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想做「沒有風扇的電腦」,最初的 MacBook 2015 可以說並不是很成功,過高的價格、過低的性能,加上第一代蝴蝶腳鍵盤,導致在用戶之間評價不是很好。而 MacBook Air M1 則是第一次成功的嘗試,但我個人認為 MacBook Air M1 外型是沿用舊版 MacBook Air 2018 的,所以直到 MacBook Air M2 之後,才又再是一台 Apple 對「無風扇電腦」的完整重新打造。
因此,以「無風扇電腦」為前提的話,MacBook Air 15 吋確實挺不錯的。15 吋螢幕夠大,code 可以很好的顯示。重量來說比我舊的 MacBook Pro 15 吋 2018 輕 320g。但最主要問題是 CPU 佔用高一段時間之後,會開始降頻。想了解詳情的話可以看我 Facebook 貼的這篇測試文。13 吋的機型散熱更差一些,但以輕薄換來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還行。
但除了降頻之外,其他我幾乎找不到什麼缺點,可以蓋上螢幕之後接兩個螢幕很棒,我嘗試推 5120 x 2160 + 3440 x 1440 的雙螢幕組合,輕鬆可以顯示,而且也不會因為這樣就比較熱。
最高可選的 24GB 的 RAM 對我來說有點勉強堪用,如果有 32GB 會比較好一點,但整體來說我還是給過。
但我最後還是選擇退貨了... 其實理性上來說,當時用起來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 Apple 在台灣開賣 MacBook Air M3 才兩三週左右就推出了 M4... 一切都是感覺上的問題,我才剛買不到一個月就換新的 CPU,那還不如直接去買舊的...
MacBook Pro ... M1 Pro 使用心得
所以,沒錯,我不是買最新的 MacBook Pro。由於這個時間點買 M3 Pro / M3 Max 的 MacBook Pro 也是很尷尬,所以我在選擇退貨 MacBook Air 之後,乾脆去找了一台二手的 MacBook Pro M1 Pro。這次買的規格是 M1 Pro,8 核心 CPU 與 14 核心 GPU、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RAM 32GB,SSD 1TB。入手價格我只能透露,比全新 MacBook Air M3 15 吋便宜 5,000 以上。
別看 M1 Pro 是前兩代的產品,這台電腦的記憶體頻寬是 200 GB/s,是 M3 的兩倍...在 CPU 多核跑分方面,M1 Pro 也是比 M3 高一些些的。但這「一些些差異」在持續高佔用資源的情形下,就會被放的越來越大...
實際測試比較 MacBook Pro M1 Pro 跟 MacBook Air M3 在編譯 Solana 專案的速度,MacBook Pro M1 快了約一分半,差不多是 20% 的時間。如果工作量再增加或拉長,差距應該會更明顯。另外可以觀察到 MacBook Air M3 在全速運轉時,CPU 可達 106 °C,而 MacBook Pro M1 由於有風扇加強散熱的關係,CPU 最高溫度在 93 °C 左右,少了十幾度。
32GB RAM 對我來說真的是剛好夠用的程度,不會有吃緊的感覺,這一點比 MacBook Air 好很多。MacBook Pro 比起 MacBook Air 多了一個 Thunderbolt 4、SD 卡槽、HDMI 接頭,我自己是沒什麼感覺,以前被 MacBook Pro 2018 荼毒過了,身邊早有一堆轉接頭,另外我外出工作也不會接一堆東西,所以就覺得這部分還好。
講完優點之後,可以來說一下缺點。由於我不是做影音相關工作,所以螢幕大小對我來說比螢幕面板畫質、更新率那些還重要,MacBook Pro 14 吋有 XDR 可以調超亮,可以支援 HDR,有 Pro Motion 我都知道,但我都不太會用到。但螢幕大小跟 MacBook Air 15 吋比起來,雖然只差一吋,但是用起來就是可以感到明顯的差距。
▼ 下圖是兩台電腦截圖後進行疊圖的效果,可以看到,在系統預設解析度下,MacBook Air 15 吋(藍色 Menubar)很明顯地多了一大圈的空間
除了對寫程式碼來說可能需要捲動造成不便之外,在某些瀏覽器介面上(例如 Arc Browser),由於分頁是顯示在左側而不是上方,導致橫向顯示寬度更少,這使得在觀看某些網站時,會因為 RWD 的關係顯示比較少內容的版面...
當然,只要把解析度調高一點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但是字就會變小。我自己是用 Better Display 暴力增加了這幾種解析度(教學):
- 1600 x 1039
- 1650 x 1072
- 1700 x 1104
使用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其實這幾個解析度我都會用到,主要差別是在移動還是非移動狀態。例如在坐車的時候用電腦,因為晃動的關係觀看比較吃力,就會用回系統預設推薦的解析度。如果是靜態辦公,那就會調整為比較高的解析度來增加可顯示內容。
結論
其實這篇拖了五六個月才寫完,因為我寫到一半忘記繼續寫了(
但這幾個月下來,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越來越長外出工作,用 MacBook Pro M1 除了人老了眼睛不好 ,解析度有時候要調來調去之外,其他不管是跑多個 Docker Container,或者用 DiffusionBee 跑 AI 生圖,都是很夠用的,夏天炎熱的時候在戶外因為有風扇的關係,也不用太擔心過熱的問題。RAM 的部分由於只有 32GB 所以還是偶爾需要重開機把所有佔用記憶體釋放一下,除此之外一切都很棒。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有稍微需要作點開發相關的內容,還是強烈建議買 MacBook Pro,買二手機也沒關係,因為光是風扇這一點就可以完勝最新晶片的 MacBook Air。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只有文書用途,那可以放心買 MacBook Air,輕薄便攜然後螢幕又大,RAM 的話選擇 16GB 夠用就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