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開始用 21:9 超寬螢幕作為工作主力,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
從 34 吋 3440 × 1440 平面,升級成曲面,再換成 40 吋 5k2k,在這個過程中我換了多款螢幕,但不變的都是我選擇繼續使用 21:9 這個比例。後來甚至弄了兩台 21:9,兩個螢幕給出來的空間可以當做三、四台一般螢幕在用。
而自從很久以前,我就一直期待有廠商推出 21:9 5k2k OLED 螢幕,而在今年 LG 終於推出了這樣的產品,那就是今天要介紹的「45GX950A」。
前言
因為我不用電腦玩遊戲,都是拿來工作用的,所以下面的介紹不會對遊戲或者影音娛樂的部分有太多著墨。
自從我用 21:9 螢幕後,雖然就再也回不去用傳統的 16:9 了,但是一直以來有幾個規格讓我覺得「有的話就太好了」
- 5120 × 2160 解析度:因為 21:9 比例的關係,實際上這樣並不是 5K 螢幕,而只是 4K(3840 × 2160)的延長版。而過往大部分的 21:9 螢幕幾乎都是 3440 × 1440 這個規格,5K2K 螢幕大概是 2021 之後才開始出現在市面上。
- OLED:一般電腦螢幕不難找到 OLED,但在 21:9 螢幕上這就不是很常見了
- 高更新頻率:我其實已經有一台 LG 40WP95C-W 了,它也是 5K2K 的 21:9 螢幕,但是更新率只有超可憐的 72Hz,如果有它至少有 120Hz 就太好了。
總而言之,21:9、5K2K(相當於 4K 的清晰度)、OLED、高更新頻率,這四個規格分開來不難買,但是要找一台這四個規格都有的螢幕,可就難了。而 LG UltraGear 45GX950A 就是同時有這四個特性的螢幕,所以我一看到可以購買馬上就下單了。
至於為什麼不買 32:9,甚至隔壁牌還出了 7680 × 2160 的超級寬螢幕?我只能說我不敢吃冷筍。
外觀
一開始還是先算一下數學,45GX950A 雖然是 45 吋螢幕,但是畢竟是橫向拉伸到 21:9,從畢氏定理可以求出 21:9 螢幕對角線長度是 √(21² + 9²) ≈ 22.84
,而 45 / 22.84 ≈ 1.97
,而 16:9 螢幕的對角線比例是 √(16² + 9²) ≈ 18.36
,所以我們把 1.97 × 18.36 ≈ 36.1692
,可以得知這台螢幕實際上就是一般 16:9 的 36 吋螢幕的橫向延伸版。
不過實際寄來的時候看到還是覺得非常的大啊。
這款螢幕在國外有許多討論,其中一點就是它十分激進的曲率:800 R。雖然我歷代螢幕從平面、3800 R、2500 R 一路用下來,已經習慣曲面螢幕了,但是突然跳成 800R 還是被震驚到了:怎麼這麼彎啊!
不過實際上用了幾天之後就明顯感覺到,確實這螢幕尺寸不弄個 800 R~1000 R 會寬到不太方便觀看。但是對於設計師來說可能就不太適合用這樣的螢幕,畢竟水平線在視覺上會變成彎的,用起來反而造成設計上的誤差。
當然,實際用起來畫面大小更是震撼,我下面放一台 iPhone 14 Pro 作為參考比例尺,可以看到 45GX950A 真的是非常的大啊。不過因為攝影鏡頭的關係(?),就算我沒有用廣角鏡,但左右兩邊看起來還是誇張的彎,實際視覺上並沒有那麼誇張,這部分倒是可以放心。
螢幕背後有炫砲的 RGB 燈,可以自訂顏色也有循環效果,但是畢竟自己看不到,所以其實是一個雞肋功能。
連接與畫面
外觀講完了講一下規格吧,如前面提到的,這就是一台:21:9 + OLED + 5K2K (5120 × 2160)的螢幕,在更新率部分有兩個檔位:165Hz 跟 330Hz。我自己使用是用 Mac Studio M2 Ultra 然後搭配 USB-C 孔輸出(雖然實際上我接了 Thunderbolt 4 的線,但是這螢幕不支援 Thunderbolt),在原生 5K2K 模式下最高更新率就是 165Hz。我平常工作使用的解析度是 3840 × 1620,如果開原生 5120 × 2160 的話字稍顯小了些,但也不會到完全看不了的程度,對於眼睛比較好,或者年輕一點的用戶來說,可以試試看原生解析度。
這台螢幕支援 VRR,但是 macOS 下我看到 VRR 範圍只有 48Hz - 100Hz,因此並不打算開啟 VRR 功能使用。另外,雖然 45GX950A 支援 DP 2.1,但是實際上用 DP 1.4 的頻寬就足夠了,而且國外也有回報問題說開啟 DP 2.1 反而會有一些奇怪的狀況,所以我也是用 DP 1.4 而已。
330 Hz 模式下的話,最高解析度只有 2560 × 1080,實際上看文字跟狗啃的差不多,有明顯的鋸齒而且也會糊。可能玩遊戲的話比較不會有感覺吧,但至少工作用來說我應該是都不會用到 330 Hz 模式。順帶一提,在這個模式下的 VRR 範圍是 48Hz - 240Hz。
不過 OLED 本身的重點還是更佳的對比度以及更接近純黑的黑色。下圖可以清楚看到畫面周圍幾乎都是純黑的,我甚至找不到螢幕的邊框到底在哪裡。
而我之前用的 LG 40WP95C(IPS 面板)則可以看到明顯的背景色,而且四角還明顯漏光。
我找了一部 8K 21:9 HDR 的影片來測試 45GX950A 跟 40WP95C 在播放影片時的差異。兩台螢幕都已經開啟了 HDR 模式然後用鏡像播放,使用 iPhone 15 Pro Max 以廣角鏡錄影。
拍攝環境不是很好,請大家見諒,重點可以放在螢幕對比度還有顯示灰色、黑色時的表現。
使用情境
我平常的工作是軟體工程師,所以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把螢幕分割成多個部分來進行開發、debug、還有預覽結果
用起來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另外我也會拿來看投資組合的市場行情,用起來大概像這樣,可以看兩個圖表 + 一個持倉:
OLED 烙印
用 OLED 螢幕最害怕的就是烙印問題了。45GX950A 有幾個延長使用壽命的機制。
- OLED 螢幕移動:畫面會定期稍微移動一點點,以避免殘留(移動程度是看不出來的)
- OLED 螢幕保護程式:如果畫面太久沒動,就自動關閉螢幕
- OLED 圖像清除:清除並更新像素
- 自動像素更新:當螢幕每次累積使用 4 小時之後,下次待機時就會執行簡易的 OLED 像素更新功能,處理潛在的影像殘留問題
電腦螢幕跟電視的使用方式不一樣,平常那些選單列之類的就是固定顯示在最上方,長期使用下來一定是比電視還要傷的,這些功能應該多少可以減緩螢幕烙印的狀況。
螢幕支架
不用考慮其他牌子了,請直接選「Ergotron HX」,超穩、不會垂頭,大螢幕唯一選擇。
螢幕燈
我也有多年使用螢幕燈的習慣,目前用的是 BenQ 的 ScreenBar Pro。之前 ScreenBar Pro 剛上市的時候,在 40 吋以上的螢幕會有入席偵測器感應不良的問題(螢幕用到一半燈卻自動關掉了),然而後續 BenQ 積極的改善了這部分的狀況,目前我用 ScreenBar Pro 搭配 45GX950A 在入席偵測部分是完全沒問題的!如果各位也有 40 吋以上螢幕感應不良的狀況,可以去跟 BenQ 那邊的客服聯繫看看。
不過由於 45GX950A 較為激進的曲率(800 R),使用 ScreenBar 的時候在左右兩邊都會因為螢幕超出了正常光照範圍,而有一定的反光。這部分我有查了一下,因為市面上並沒有適合 800 R 曲率的螢幕燈,所以暫時無解。不過因為只影響螢幕最上面的一小塊區域,所以其實實際上用起來影響並不大。
購買方式與價格
由於到 2025/07/03 為止,LG 尚未公佈這款螢幕在台灣的發售時間以及價格,所以我是從美國 Amazon 直接購買的,購買連結在這。
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它會不能選配送到台灣,這時候等幾天再回去看看,就有機會可以看到直送選項。不建議用任何其他轉運方式或者第三方店家購買,因為這東西如果運輸過程有問題,直接跟 Amazon 求償就好,別為了省點小錢搞的自己麻煩。
本體價格 $1997 USD,運費我有選優先配送,因為之前嘗試一般配送,結果等了一個月不出貨,我後來直接重下一次選優先配送,一個禮拜就拿到了。
然後我刷的是我有介紹過的 Etherfi 卡,拿了 3% ($68.97 USD)回饋。
至於保固?人生有時候就是要豪賭一下,你說是吧。
心得
目前用起來真的覺得短期之內不會再買新的螢幕了,LG UltraGear 45GX950A 非常的符合我心目中最極致的工作用螢幕規格。
最後放一個雙螢幕看盤畫面給大家參考!(實際上做交易時並不會這樣看,謝謝)
發佈留言